宋代茶艺探秘:从斗茶到紫茶的品鉴之旅

发表时间: 2024-03-25 16:05

引言

斗茶开始于唐朝中后期,兴盛于宋代。随着贡茶的兴起,它出现在建州的茶镇。每年新茶生产出来后,茶农们都会竞相评价新茶产品的订单。斗茶风潮,以“斗品冲关茶”的理念,从茶镇传入朝廷,逐渐传遍全国。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习俗,从宫廷皇帝和将军,到文人雅士,甚至是街头巷尾的普通人,成为一种评价茶叶品质和制茶技巧的茶文化。

一、唐宋时期团饼茶的制作

自李唐时期开始,百姓在温饱满足后,对茶的需求致使茶业发展势头更旺。唐代时,蒸绿茶饼逐渐完善,宋代在此基础上又引入了磨茶、蜡茶,并在圆饼茶表面逐渐加入龙凤等图案,称为龙凤团茶。

根据宋代赵汝理的《北苑别录》,龙凤茶的加工包括蒸茶、压茶、磨茶、泡茶、黄茶、烘茶六个步骤。鲜叶收获后,先用水浸泡,选择均匀的芽叶蒸,蒸后用冷水洗净,然后稍微挤出水分,大大提取茶汁。去汁后,将其放入陶罐中,与水混合,磨细。然后,将其放入龙凤模饼中烘干。

《造茶》记载:“其年改造新茶十斤,尤极精好,被旨号为上品龙茶。”

宋代以建安茶(北苑茶、武夷茶)最为珍贵,武夷茶饼多为斗茶后的贡品。先是宋太宗到福建路运年间制鼎,建国家监贡茶,制大龙组、大凤组等。随后,宋庆历七年春,福建路调蔡襄到建安北湾屿茶园(建瓯东风)监贡茶生产,将原来的16块1公斤重的大龙珠茶饼改为40块1公斤轻的小龙珠饼。

二、宋代斗茶(点茶)的程序

宋庆历年间,蔡襄在建州改制小龙团,并著《茶录》推行点茶等烹茗方法,还制订了烹瀹斗试龙团茶饼的规范和斗茶胜负的评定标准。斗茶是以优质的蒸青团饼茶叶,经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熇盏、点茶、击拂等多道程序进行。

斗茶使用团饼茶,用时将茶饼放在炭火上烘烤使干,要炙的茶是陈茶,新茶一般不烤。这一步被称为炙茶。随后,先将茶饼“以净纸密裹獅”,之后将植碎的茶饼放入碾槽之中将其碾成粉末。将之前碾好的茶叶放入茶罗之中筛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点茶时用的粉末足够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茶叶在汤里“清淡易消化”。

宋徽宗对于泡茶也颇有心得,他指出煮茶用的水应当是软水,即矿物质较少,这样的水清亮甘净,煮出来的茶也是美的,同时,还要把握好水的沸腾程度。这也表明了在宋代,茶水的水质是非常被重视的。焴杯是在调浆、点茶前用热水将温热的茶杯洗净,有助于提高点茶的效果。

焴盏之后,进行点茶,即在茶盏中放入茶末,然后注入热水,将其调成均匀的茶膏,再一边注入开水一边用茶筅环回击拂,使之泛起汤花,直到出现满盏的沫饽。品饮时将泡沫、茶汤和凝于泡沫中的茶末一起喝下。斗茶实际上是一种竞技,又可以从中鉴评出茶叶品次和点茶技艺的优劣。

斗茶时品评优劣的标准,主要是看点茶搅和后的茶汤泡沫的多寡,泡沫是否鲜白色,并看泡沫持久的时间,茶盏四周是否有水痕,或盖边出现水痕怏慢,然后闻香气,喝茶汤,评滋味。

蔡襄在《茶录》上篇“论茶”中提出,斗(试)茶是对茶叶品质评鉴的标准。茶的颜色是很白,饼茶大多是用珍膏油在其表面制成的,因此它有绿色,黄色,紫色和黑色的区别。黄白色水就是厚重了,而清白色水更为清亮。

茶闻起来很香。而贡品中加入了龙脑和膏油,有助于它的清香。茶的味道主要是甜滑的,只有北苑凤凰山的茶师能烘焙出不错的味道。隔江越岭,虽及时增添制作的意味,色彩和味道都很重,但也不能,有水泉不能甘于破坏茶的味道,这是以前生活中的水质问题。

建盏作为宋代斗茶必备茶具,对茶文化传承与发扬起到很好的载体作用。建盏之胎厚重坚固,釉色黑润。建盏以碗类居多,宋代文献称之为“瓯”或“盏”,宋代建盏与点茶、斗茶风气密切相关,不但文人墨客用诗词赞许,留下许多诗词歌赋和盏间趣事,民间百姓也跟风使用,引为时尚。

建盏厚实的坯体能长时间保持茶汤温度,同时建盏釉色优美,在满足宋人平和高雅审美需求的同时,也带给宋人美感享受宋代茶文化传播至辽、金、元领域,建窑建盏被广泛使用和进一步仿制。建窑建盏雅俗共赏,在世界陶瓷史、茶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茶录》记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汤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

在斗茶的比赛中,特别强调乳花和水痕这两项。乳花本身是白色的,就是淀粉类物质如果想更好地突出一些茶的乳白色花朵,需要用盏的颜色来衬托它们。蔡祥在《茶记》中认为,建州的江艾最适合斗茶,是其他地方出产的无法比拟的。宋代建窑擅长制茶盏,其兔毫盏最为出名。兔毫盏黑里带兰,盏外图案呈兔毫型,胎质琉松,隔热效果好。

使用兔毫盏,白色泡沫鲜明,能长时间保持茶汤温度,易于发泡,并使泡沫保持长时间.盏大多是侈口浅底,利于喝茶时能把茶末喝尽不留底,兔毫盏底较深,盏面稍宽,在点茶时能用茶筅(或汤匙)在盏内充分搅拌。因此,伴随着斗茶的盛行,建盏作为必不可少的茶具也发展起来。兔毫盏与建茶相得益彰,成为饮茶或斗茶用具的珍品。

三、宋代的“分茶”技艺和斗茶令

宋代的茶艺中还有一种名为“分茶”,茶与水相逢,在建窑的兔毫盏中,呈现千奇百怪的幻相,有如悠远美丽的景色,又似劲疾潇洒的书法。分茶为茶艺中的至巧,是斗茶中的阳春白雪。

《荈茗录》记载:“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茶令的起源可追寻到唐代,到了宋朝,兴盛斗茶之风,茶令作为一种饮茶时助兴的游戏,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发展。所谓茶令,就是文人墨客三五成群,结伴围坐,以“茶”为主题接龙作诗,如果接不上的就要受罚,也是当时一种流行的娱乐方式。

其中,颜真卿、陆士秀、张謇、李珏、崔万、焦然等人共同创作的《五字月夜饮茶对联》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诗。可见,茶文化一直深受唐代文人的喜爱,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茶文化。

结语

茶文化所引申出来的茶道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具体表现。宋代建盏因受儒家思想影响时间较长,其艺术构思与其时代民族特色及精神具有内在契合性。可以说茶道是以品茶来反映中国人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的。

点茶文化将人与人之间的认识与适应、审美趣味、生活态度以及人与人之间风俗习惯等因素整合在一起,体现出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形态与意象。人常常会在茶类活动中反映出其哲学与精神境界,并随之转化为道德价值与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1]《造茶》

[2]《茶录》

[3]《荈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