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与福建的茶文化差异:从茶具配置中一窥究竟

发表时间: 2024-01-27 10:11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不久前,新订了一批盖碗,依旧是青花山水风格。

起因是,最近看到一幅石涛的画作。

名为,《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笔触细腻处,充满灵思。

一水,隔出两岸。

远处的山,云雾迷恋。

不见山脚,而山顶处,似露非露地隐现。

房舍置于层山断处,松林隐在屋后。

半藏半隐,半遮半羞。

这种“留韵”气息浓郁的山水画幅,若能跃然在瓷上,再好不过。

泡茶时能欣赏一幅茶桌上的山水画,静供欣赏与把玩。

但最近收到一个坏消息,快过年了,不少“景漂”画师陆续离开景德镇,回到老家准备过年。

腊月中旬订的货,哪怕坯是现成的,但等画师们画上图案入窑烧制,大概率要等到年后。

现在不仅画师缺人手,连烧窑师傅也缺,好点的窑口都要排队。

看来,期盼一批好器好物的诞生,不能心急。

慢工出细活,才是真章。

《2》

下午收到位广东茶友的返图。

他之前买的青花盖碗,昨天刚拿到快递。

拆开检查后,立马洗干净,摆上茶桌。

兴致勃勃地泡了足火版天心岩肉桂,感受新茶具带来的泡茶乐趣。

好的器物,十分耐看。

第一眼看,喜欢。

第一千零一眼再继续看,初心不改,百看不厌。

等连续冲了好几道茶,茶友才后知后觉,赶紧拍了美照过来返图。

留下的评价,言简意赅——好看,也好用。

点开图片后,茶友的茶桌布局吸引了我的注意。

因为,那位广东茶友的泡茶方式,和我们略有不同。

最明显的区别是,茶具准备不同。

茶桌之上,摆了两个青花圆盘。

盘子是浅腹的,被他充当茶盘使用。

一只茶盘内,摆着新到的青花盖碗。

另一只同尺寸的青花浅腹瓷盘,则摆了3个茶杯。

茶杯的摆放,呈品字形,紧挨在一起。

第一眼看,就能看出区别。

嗯,和福建人熟悉的功夫茶桌比,此处少了一个公道杯。

《3》

如果没猜错,那位茶友应该是潮汕人。

他用的泡茶方式,颇具地域特色。

虽说同样是用盖碗泡茶,但他们在出汤时,不借助公道杯盛放茶汤。

而是直接出,拿起盖碗出汤先“关公巡城”,在三个品字形的茶杯上方绕圈,让茶水均匀快速洒出。

接着是下一招,名为“韩信点兵”,将剩余在盖碗内部的少量余汤,均匀滴落而出。

出汤完毕,放下盖碗。

均匀“巡”一遍后,能确保每杯茶分到的茶水数量,相对一致。

接着,便是值得期待的啜茶尝汤环节。

单手拿起茶杯,小口饮入,细细品尝。

有意思的是,按这种潮汕特色泡茶出汤法,不论在场喝茶人数多少,默认是泡三杯茶。

一人独处,静坐泡茶打发时间时,如此。

面前冲出来的三杯茶,都归自己喝。

赶上需要招待客人时,也如此。

在当地人眼中,喝茶看重一个“品”字。

用标准常用容量的盖碗泡茶,一冲茶刚好能斟满三个杯子。

杯子多了,茶汤斟不满五分,显得小气。

杯子少了,过多的茶汤又没处安放,也不妥。

所以,一个容量适中的主泡器(包括盖碗与茶壶),底下搭配三个茶杯,是最好的配置。

考虑到喝茶品茶注重氛围感,人数不适合太多。

品茶,三人得味。

结合前人的完整总结,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

当在场喝茶人数多于三人,譬如,同时有四五人围坐而饮。

那么,大家便互相轮着喝。

在互相谦让之间,在场氛围更融洽。

俗称为,越喝越有感情。

《4》

一方水土,一方茶俗。

和广东潮汕地区的泡茶习惯比,福建人用盖碗泡茶,基本离不开公道杯。

从闽东到闽北。

从福州到武夷山。

从这些年的省内寻茶经历看,大抵相同。

即,公道杯作为盖碗的黄金配角,它俩关系亲密。

堪称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

跳出本省区域看,许多外省外地茶客在布置茶席时,也会将公道杯作为必选项。

而潮汕地区的特色泡法,在省外普及率不高。

原因也不难理解,因为实操难度不同。

比起将茶汤倒进公道杯,均匀巡视出汤期间,讲究技巧。

一旦动作稍慢,此时拿着盖碗的手就会感到烫。

手一烫,接下来的泡茶动作便没法自由灵活施展,达不到老茶鬼口中形容的“烫习惯就好”的境界。

毕竟,忍着烫继续出汤,能做好面部表情管理,不龇牙咧嘴就已经很难。

更何况还要确保手上的泡茶动作尽量不抖,稳稳拿住,避免失手打翻。

除此外,大家还要看清一点。

哪怕将这一整套特色泡茶出汤法的技术,熟练掌握。

但巡城出汤期间,照样避免不了部分茶水洒落,掉入茶盘内,带来少量茶水损耗。

此时,如果只是喝普通口粮茶,这偶尔少量滴洒在外的茶汤,洒了就洒了。

但在喝单泡就要三位数的桐木金骏眉、牛栏坑肉桂等知名高端好茶时,从第一冲到最后一冲,如果每一冲出汤都有茶水损耗。

积少成多算下来,未免太可惜!

考虑到潮汕地方特色的泡茶出汤法,不是人人都能娴熟驾驭。

对普通茶客而言,用盖碗泡茶,还是老实搭上公道杯比较好。

《5》

茶桌上,公道杯扮演的角色仅是配角。

但它的存在优势明显。

公道杯的“公道”二字,讲述的是茶汤分配要平均。

用公道杯分茶,不需要拘泥于“三个杯子呈品字形”,也不拘泥于喝茶人数。

5、6人以内在场喝茶,选小容量的茶杯,尽量均分。

一分为六,尽量确保每人分到的茶汤数量一致。

要是喝茶人数较多,一道茶冲出来后担心不够分,可参考“两冲并一水”。

选容量稍大些的公道杯,连续出汤两次。

将相邻两道茶水合二为一,再分给在场众人。

比起直接出,茶水汇入公道杯后再分汤,要存在一个隐藏优势。

即,沉淀碎茶。

茶叶是干制品,干燥酥脆,一不小心叶片就容易碰碎。

一泡茶当中,偶尔出现个别碎叶,再常见不过。

但出汤时,碎小断叶会顺着合盖缝隙,一并流出。

若此时,直接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容易将带有碎茶的茶水分给客人。

而用公道杯盛放茶水,能免去这类尴尬。

受到重力因素影响,随波而下的碎茶渣沫落入公道杯后,在静置观赏茶汤期间会自动沉底。

倒茶分汤时,只要遵照“先客后主”的分茶顺序,便不会将带有碎茶的底汤分给他人。

《6》

泡茶这件事,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处细节的调整,会带来全局变动。

通过身边的例子,观察两地的茶桌布局,能窥见端倪。

广东流行的茶盘,是圆的;

福建常见的简易小巧茶盘,方形居多。

广东茶客的茶桌,茶壶与盖碗专门用“壶承”安置;

福建茶客的茶盘,要求容下盖碗+公道杯。

广东人摆放茶杯,默认将三个杯子摆成品字;

而福建人的茶杯,则是按喝茶人数,逐一配对。

然,不论茶桌布局如何变动,品茶主旨不变。

专注眼前,连贯流畅的完成泡茶动作。

通过不断摸索,调整泡茶用水,冲泡水温,茶水比例,出汤时间等细节。

力求泡出更香、更好喝、更精彩的茶味。

方不负好茶,不负光阴。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