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碳焙工艺:喝之前必知的知识

发表时间: 2024-02-27 13:22

武夷茶历史悠久,根据陈椽教授对“晚甘候”的考证,武夷茶出于南北朝南齐(479~502)以前。又据巩志《从濮闽向周武王贡茶谈起》的考证,在周武王时就有“献茶”之事,可推至公元前几百年。随着时代变迁,武夷茶的加工工艺不断改进,在明末清初之际出现了武夷岩茶(乌龙茶)加工工艺,在明末清初以前武夷茶只能称“武夷茶”,而不能称“武夷岩茶”,两者有根本区别,前者应解释为武夷之茶,包括蒸青团饼茶,炒青散茶以及小种红茶,龙须茶,莲心等诸茶后者是专指乌龙茶(青茶)类,即生产加工在武夷的半发酵茶。

前人对武夷岩茶称赞之:“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武夷岩茶为青茶类之上品,味甘泽而气馥郁,性温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叶缘朱红,叶底软亮,具有绿叶红镶边的特征。茶汤金黄,清澈艳丽;香气馥郁具幽兰之胜,锐则浓长,清则幽远,味浓醇厚,鲜滑回甘,有“味轻醍醐,香薄兰芷”之感,所谓品具岩骨花香之胜。武夷岩茶独特的风味除与其优越的生长环境有关外,更离不开其独特的加工工艺。武夷岩茶独特的加工艺的核心两个环节是,“做青”和“炭焙”,本文着重探讨“炭焙”工艺。

一、炭焙目的与作用

传统武夷岩茶制法可分为十三道工序,即萎凋(两晒两晾)、做青(摇青、做手、静置)、炒青、揉捻、复炒、复揉、初焙(毛火、走水焙、抢水焙)、扬簸、晾索、拣剔、复焙(足火)、团包、补火。晒青是诱导岩茶香味形成的基础工序,做青与炒青是岩茶品质形成与固定的关键工序,而烘焙是完成与发展岩茶韵味与色泽的重要工序。目前武夷岩茶的烘焙分为初制的烘焙和精制的炖火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制的烘焙,具有继续破坏叶内残留酶活性,蒸发水分,进一步挥发青气,紧缩茶条的作用;第二阶段精制的炖火使叶内内含生化成分产生热物理化学变化,具有脱水糖化作用(熟化)、异构化作用、氧化及后熟作用。武夷岩茶独特的烘焙工艺从而形成了其高香、浓味、耐泡以及独特的茶汤口感风韵的“岩骨花香”和“醇厚甘滑”的品质特征。

二、武夷岩茶炭焙操作流程

1、打焙

打焙即是做好焙茶所要的炭火堆。用木炭焙出来的茶,有独特风味。

(1)备齐木炭

第一次打焙比较麻烦。先将木炭(选用硬木炭,当前多数使用荔枝炭)搬进焙间,捡去炭头(未烧透的木柴),以防有烟窜入茶叶。


(2)清理焙窟

焙过茶茶叶的焙窟,遗有炭灰和未烧尽的炭粒。新开焙时,应将其掏刮干净。


(3)放入”火引”

重新“开焙”的时候,为了使木炭更快燃烧,必须在焙窟中放入些小木竹片,先把它烧着,作为“火引”。此后每天打焙时,只要刮去表面灰末,将留下的“火尾”为火种,然后在余火上倒上木炭就会燃烧,不需要放“火引”。


(4)倒炭入窟

“火引“燃烧后,把木炭堆放在其上,使木炭尽快燃烧。


(5)燃烧木炭

木炭全部烧红透,即可打焙。有的分两次加木炭,即第一拨燃烧打碎后,再添加木炭,烧红后再打碎。燃烧木炭一定要有人看住,不时拨拢木炭,还要防火。



(6)打碎木炭

即把烧透后的木炭用焙铲打碎。方法是先用焙铲将炭切断,再平打至碎。






(7)做焙形

即将打碎的木炭,用焙刀从窟边撬起,做成宝塔形,并将炭粒压实。


(8)备好焙火

炭打碎,做成宝塔形后,炭粒之间还有小空隙,必须添加炭碎末,使表面平整,以使火力均匀,这种明火专供走水焙之用。炖火用的使暗火,需盖上一层约一公分厚的干燥细灰,以调节温度,达到文火慢炖的效果。


2、上焙

上焙即是做好焙茶所要的炭火堆后,将需要焙火的茶倒入焙笼内,开始正式焙茶。

(1)手背试温

焙火的温度,是用手背贴住焙笼下端来判断的。一般情况是:手背感到很烫,贴不住为高温;手背感到烫,但贴得住为中温;手背感到不汤为低温。但也要根据各人得的经验和手感而自行判断火温。焙温是要时常试的,现科技先进,多数焙坊以使用测温枪(一般测焙芯),温度计等辅助测温控温更加精准。


(2)刮灰

温度偏低时,用木制刮灰刀,将盖灰刮薄;温度偏高时,用灰勺加层灰,然后用刮灰刀平压紧。

(3)翻焙

翻焙时焙茶中的主要工序,目的是使茶叶均匀受焙。翻焙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直接在焙笼中翻焙法,二是用笼互倒法,三是用软篓配合法。




(4)前移焙笼

翻焙过的焙笼要向前挪移一位,以便空出焙窟给下一笼翻焙的茶,这样使整个焙间的茶受热均匀,弥补控温的不足,一个焙间同时焙不同茶更要注意和时间的协调。






(5)开火

焙窟中上层的炭粒在焙茶时,会逐渐化为灰,火堆会慢慢降低,火力逐步减弱。焙师要用焙刀插入窟沿向内挤压,以增高炭堆,然后用木灰刀压平表面炭火并盖上细灰,以提高焙温。一轮焙火看焙窟的大小,炭焙的时间长短温度高低而不同,旧时焙窟小,一般是四五天,现今多数是10至15天。





(6)起焙

炖火结束后续工序就是,起焙匀堆摊凉,最后装箱。



三、武夷岩茶炭焙炖火的原则

古人云:“茶为君,火为臣”。说明了火功与茶叶品质的密切关系,好的茶叶原料要有好的烘焙技术,才能做出高品质的成品茶。而火功在武夷岩茶中尤为重要,炖火过程在掌握“低温慢炖”的前提下,须因原料的等级、品种、做青程度、产地等“看茶焙茶”。灵活掌握炖火温度、时间、

摊叶厚度来控制火功。

(1)不同等级岩茶的炖火

高档岩茶一般比较幼嫩,耐火力差,火功不宜太高,否则会使茶叶的自然花香、品种香、地域香散失,因此炖火时宜采用低温、短时、薄摊,保留天然的香气和滋味。低档岩茶多较粗老,有的甚至带有不良气味,可通过提高火功,排除异味,纯净岩茶的香气和滋味。炖火时可采用高温长时烘焙。中档岩茶火功掌握在高、低档岩茶之间,以中火为宜。

(2)不同品种岩茶的炖火

不同品种其叶片有大小厚薄之分,因此其耐火力具有差异,如水仙、梅占等品种叶张大而肥厚,所制岩茶条形比较粗大、沉重、较耐火,炖火时温度应稍高,时间稍长,摊叶稍薄。而黄金桂、奇兰叶张小而薄,所制产品条形较小,身骨较轻,耐火力差,炖火温度应稍低,时间稍短,摊叶稍厚。肉桂等品种叶张,叶厚介于以上二者之间,以中火为宜。

(3)不同做青程度岩茶的炖火

做青程度轻的岩茶,发酵较轻,炖火时温度应稍高,时间稍长,摊叶稍薄,以便提高火功去除青气和苦涩味。做青程度重的岩茶,火功要低,以防香味低淡。做青适度的岩茶火功要把握适中,使产品色、香、味俱全。

(4)不同产地岩茶的炖火

岩茶根据产地可分为正岩、半岩和洲茶。正岩茶耐火,洲茶不耐火,半岩居中。炖火时应根据其耐火性掌握温度、时间、摊叶厚度来控制火功,以形充分发挥产地的优势。

四、武夷岩茶的火功与品质

历来就有“南做青,北烘焙”的说法,武夷岩茶令人一饮难忘的特有香韵和茶汤口感风韵与焙火紧密相关。武夷岩茶可根据焙火的程度分为轻火、中火和重火不同火功的产品。所谓焙火程度(火功)系指焙火时间的长短及温度的高低综合作用相互影响所形成的结果。岩茶焙火时间一般为(6至12小时)温度80至120度,实际加工过程中根据焙火的时间和温度高低其火功可分为:欠火、轻火、中火、足火、

高火、病火。

(1)欠火

岩茶加工过程只经过走水焙或吃火时间太短温度太低(低于60度),造成岩茶火功欠缺。欠火岩茶外形色泽偏绿,手捻干茶成片状或颗粒状;香气多为青香,细嗅还夹杂有青味或其他杂味:滋味欠醇和带苦涩味;汤色黄绿,为岩茶不合格的火功。

(2)轻火

轻火岩茶焙火时温度较低(80度到90度),时间较短(3至4小时)所以火功较低。轻火岩茶具有香气清远,高而幽长,鲜爽;滋味甘爽微带涩,品种特征明显,但韵味稍弱;汤色金黄或黄色,稍淡;叶底三红七绿,鲜活;这种岩茶不耐贮藏,容易出现“返青现象”。其适合于刚接触岩茶饮茶者。

(3)中火

中火岩茶焙火温度一般控制在(90至100度),时间(4至6小时),中火岩茶香气浓郁,带花果蜜糖香,杯底香佳;滋味醇厚顺滑,耐泡,岩韵显;汤色橙黄;叶底隐约可见三红七绿,品质耐贮藏。当前茶叶市场的主流产品为中火岩茶。

(4)足火

足火岩茶焙火温度一般控制在(100至120度),时间(6至12h)。传统岩茶火功一般掌握足火,其火功较高。如水仙等传统品质,干茶叶脉突出俗称“露白骨”:茶香气,多表现为果香,杯底香佳;滋味浓厚,耐泡;汤色橙黄明亮;冲泡后叶底舒展后可见突起泡点,俗称“蛤蟆皮”或“起泡”,茶叶耐泡耐贮藏。

(5)高火

高火岩茶焙火温度一般控制在(120至140度),时间(8至12小时)。低档岩茶为了掩盖苦涩等不良气味采用高温长时烘焙。其干茶色泽呈深褐色,香气为焦糖香;味浓耐泡;茶汤深橙黄色;叶底硬挺暗褐,三红七绿不可见。

(6)病火

病火即焙火时温度太高(温度超过160度)或吃火太急。造成茶叶带焦味,汤色黄黑色,叶底不见三红七绿,部分或全部碳化。品质劣变不宜饮用。


武夷岩茶炭焙炖火技术性强,与武夷岩茶特有香气和独特的茶汤口感风韵密切相关。必须根据烘焙方式,茶树品种,茶叶产地,茶叶品质等灵活掌握烘焙温度和时间。这样才能达到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