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花开月正圆》中的泾阳茯砖:湖南安化的茶源地理揭秘

发表时间: 2017-10-07 20:22

热播剧《那年花开月正圆》即将接近尾声。该剧以陕西省泾阳县安吴堡吴氏家族的史实为背景,讲述了清末出身民间的陕西女首富周莹(孙俪饰)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


剧中频繁出现的泾阳茯茶也跟着火了一把。尤其在第53集、54集中,剧情几乎完全围绕着泾阳茯茶及茯茶发金花事件推进。


茶源地理团队曾走访过湖南安化,在探究了解过黑茶历史之后,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最好的泾阳茯茶绝对少不了安化黑茶原料

泾阳茯茶为什么在这部剧中频频刷脸?

茯茶乃是吴氏家族的支柱产业。

据史料记载,吴氏家族产业在周莹(1868年~1910年)的努力运作下,成为了一个涵盖蚕丝、棉花、棉布、药材、茶叶等多方面的商业帝国,而其中的茶叶主要就是指茯茶。剧中的吴家正是依靠茯茶蕴藏的巨大价值才得以壮大。

茯茶是边销茶的一种。自古边销茶销售就为历代政府管控,用边销茶作为与边疆少数民族交换马匹之茶,有“官茶”之谓。边销茶品类主要有陕西、湖南的茯砖茶,湖北的青砖茶,四川的康砖茶、金尖茶等,而销量最大的便是茯砖茶。

茯茶创制于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早期为散茶。大约朱元璋建国初(1368年),由陕南、四川、湖南安化黑毛茶原料筑制的茯砖茶问世。


因为多在伏天加工,也称“伏茶”。被称“茯茶”,缘于人们视其饮用功效有如土茯苓之故。又因为茯茶原料多运送到泾阳筑制成砖状,所以还被称为“泾阳砖”。

陕西泾阳位于岭北,本不植茶,因地处关中腹地,是历史上南茶北上必经之要和西进加工制作的中转中心。

到了清朝,随着西北少数民族的茶马互市及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完善和扩大,茶叶的需求不断增加。


茶商为增加茶叶的运输量,将湖南黑毛茶踩压成90公斤一块的篾篓大包,运往陕西泾阳筑制茯砖。这一时期正是泾阳茯砖发展的鼎盛阶段。据清朝道光年间巡抚卢坤《秦疆治略·泾阳县》记载:“官茶进关,运至(泾阳)茶店,另行检做,转运西行。检茶之人,亦有万余。”盛况可见一斑。

光绪元年(1875年),年近64岁的左宗棠(1812年~1885年)就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同期改革西北茶务。他规定豁免积欠课银,消除茶商顾虑。这一政策调动了茶商的积极性,许多商人改营茶叶,仅兰州地区经营茶叶的商号就增至40余家。

道、咸年间,吴家东院成为了当地富商。生意版图东到关外,西至迪化,北抵俄罗斯,南达广州。在慈禧当政期间(1861~1908年),吴家又与左宗棠走得很近。近水楼台先得月,吴家获得了稀缺的政治资本和政治庇佑,更加大了茶叶经营的力度。

左宗棠在管理陕甘政务期间,有意提携湖南黑茶,除整顿原有甘、陕、晋茶商经营的东西二柜,新增了南柜。南柜主要由湖南茶商充任,而茶的来源,除部分川茶外,大部分来自湖南安化。

俄国商人向左宗棠提出请求,让两湖茶(湖南茶和湖北茶)销往俄罗斯,之后大量茶叶沿着古丝绸之路通过西北地区出口至俄国。据统计,当时俄国所需的华茶竟占其用茶量的1/3左右。

为什么最好的茯茶来自湖南安化?

《那年花好月正圆》第54集中,泾阳老字号的沈家茶行掌柜与吴家东院掌柜为争取蒙古采购商,有段对话:

“布老板,我给您带来了最好的砖茶。整个泾阳都挑不出这么好的货啊!”沈家掌柜说。

“这是今年的新茶吗?”蒙古茶商布和看着茶样,眼睛放光。

“这茶是好茶呀!我要是猜得没错的话,这应该是今年从湖南茶山定的货吧?今年湖南的茶比其他几个地方可都要好啊!我们吴家的茶也是从这里进的。”吴家掌柜插言道。

布和是蒙古商人,需要的茶自然是“于酥酪为宜,亦利番也”的黑茶。

湖南境内的黑茶原产地最早就是资江边上的安化苞芷园,后转至资江沿岸的雅雀坪、黄沙坪、硒州、江南、小淹等地,品质以高家溪和马家溪为最。因此,吴家掌柜口中的“湖南茶山”指的应该就是湖南安化一带的茶山。

安化黑茶的独特性在哪儿?

清道光年间的两江总督、安化人陶澍曾夸安化黑茶“斯因地气殊,匪籍人工巧”,一语道破了安化黑茶品质保障:独特气候地质条件与工艺。

用安化黑茶专家伍湘安的话说,“必须是安化本地原料,用安化工艺,做出来的黑茶,才叫做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的独特性,可分三项来说:



1独特的环境


安化位于湖南中部,处于北纬30度神秘纬度带,境内茶区的土壤以板页岩风化的土地面积最广,约占总面积的71.1%。茶园土壤中氮、钾等有机质含量丰富,再加上年平均气温16.2℃,降水1706.1毫米,无霜期长达275天。这些条件使得茶树的生长期长达7个多月,足以满足茶树生长发育的所有要求。

2独特的茶树


安化黑茶用叶大、肉厚、内含物丰富的云台山大叶种等安化有性群体种为原料,制出的黑茶成分丰富,滋味浓厚,“宜于酥酪”。

3独特的工艺


安化黑茶采用松柴明火烘焙干燥工艺,这种方法既除掉了青叶气,又使干茶色泽黑褐油润,且内质滋味醇和,具有独特松烟香。

茯茶金花为什么这么红?

《那年花好月正圆》第54集中,沈家为报吴家夺VIP客户之仇,将吴家的5000箱茯砖茶全部沉船打湿。吴家本打算将打湿的茶免费送给棉农作肥料,有茶瘾的船老大这时来找周莹要几箱湿了水的茶,告诉她,湿了水的茶更好喝,并请她试饮。

周莹发现这茶的香气比以前的更醇正,滋味也更醇厚了,于是将这款“湿了水的又被太阳晒了几天,已经长出霉芽子”的茶取名“金花茯茶”。

如此安排茯茶“金花”的出现,固然可以理解为剧情需要,但却与事实与史实相去甚远。

周莹口中的“霉芽子”其实是一种菌——“金花菌”。这种菌在自然界土壤、大气中的分布非常广泛,并非茯砖茶所独有(也见于野生千年灵芝)。经过几十年的科学研究,直到1997年才认定这种形似米兰花,色泽金黄艳丽的“金花”的生物学名叫“冠突散囊菌”,它无毒且没有致突变作用。

其实早在北宋时期,茶商就偶尔发现茶叶中长有一种金黄色星状斑点物质。

起初茶商们以为茶叶“霉变”,就按“霉变”茶低价销出,然而边民却反映此茶比原黑毛茶好喝,功效比原黑毛茶好。从此茶叶史上就有“边民不怕霉”之说了。

后来茶商们根据第一次发生“霉变”的过程制作黑茶,并不断摸索、改进、总结,就形成了泾阳独有的茯茶。当然那时还是散茶。到了明代,因为运输方便,砖茶出现,茶商们发现,砖茶出的金花更多。

为什么茯砖茶上易有金花呢?这主要归因于茯砖茶特殊的生产工艺。

茶树在野外生长,经受风吹雨淋,随后在毛茶的粗加工过程中,可能带入冠突散囊菌的微小孢子。茶叶存放过程中,在特定的温、湿度条件下,可能出现爆发性增长,形成大批的“金花”。这种自行生长出的“金花”在行业内称为“自然发花”。随着科学研究成果的进展,目前已经掌握了“人工发花”的办法。


“金花菌”在生长过程中,一方面享用着茶叶中丰富的茶多酚、糖类和氨基酸等养分,另一方面也源源不断地向周边分泌代谢产物,主要是各种生物酶,比如多酚氧化酶、果胶酶、纤维素酶、蛋白酶等,正是这些生物大分子实现了毛茶中色、香、味品质成分的转化,最终形成了茯砖茶特有的风味。


随着存放年代的延长以及存放条件的变化,金花菌体也会产生变化。有的会萎缩甚至变白,有些存放的更为久远的茯茶可能已经看不到金花,而隐约只见白色的斑点。

新疆维吾尔族人民最爱的是安化黑茶茯砖茶,他们把“金花”多少视为黑茶品质好坏的标志。1988年,日本著名茶道家松下智先生在中国河西走廊考察时,发现了安化黑茶茯砖茶的奇特功效,惊叹此茶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并将其引进日本,成为日本当前倍受青睐的纯天然健康饮品。

如今,“金花”已然成了茯砖茶的最大卖点,它的保健功能包括显著降低人体类脂肪化合物、血脂、血糖、胆固醇等诸多效用。在治学严谨的《黑茶全传》中,我们看到比较中肯的评价是:“历史上以安化黑茶治病救人的传说数不胜数,虽有夸大其药用价值之嫌,但亦并非凭空捏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