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观赏石自然美的深度思考

发表时间: 2020-08-13 08:17

◎雷敬敷/文

赏石之为艺术,在于“天造奇石,人赋妙意”。观赏石自然天成的美是其本质的美,是赏石的前提。自然美的表现形式自民国时期张轮远、王猩酋归纳为形、质、色、纹四大要素后,成为石界共识。

当代勃发的赏石实践推动着赏石理论发展,我们有必要对观赏石自然美的表现形式从审美的维度和综合性上作进一步的思考。

石肤作为自然美要素的必要性和石肤的定义

从赏石的文化传承和当代赏石的实践来看,石肤作为观赏石形、质、色、纹之外的又一自然要素有其必要性。

首先,石肤作为石体表面状态的一种描述,难以包含在形、质、色、纹诸要素概念的内涵之中。石肤不宜纳入纹理之中是因为:石肤是纹理的背景,在石肤的背景下,点、线、斑的纹理构成千变万化的图像,这时的石肤好比是绘画用的材料是宣纸还是麻布。石肤与石质有关,但同样的石质往往有不一样的表面状态,有的嶙峋,有的光滑。石肤与形、色的关联就更小。

第二,从审美实践上看,石肤有石体表面肌理、石皮或包浆等的含义。由于自然风化在石体表面所形成的薄层通常称为石皮,也称为自然包浆。石皮厚且色泽浓郁者,如戈壁石因地下矿液沿毛细管作用聚集于表面而形成的沙漠漆,彩陶石因河水中成色离子长期浸染作用形成的“水镀”色皮等,通常已经归色泽之中。那些如长江卵石那样仅为薄膜状者,或带色较浅者仍被称为石皮。

肌理是对绘画或雕塑材料术语的借用,由于其表面的粗糙程度不一,而令画作或雕塑出现不同的质感。对于观赏石来说,在硅质岩性的表面常有指甲痕和类似于人体皮肤的毛孔,通常作为是否有人为加工的鉴别标志。

包浆本是收藏界的用语,指收藏品在长期的自然氧化和人为把玩下,其表面所形成的一种光滑、幽深的皮色。观赏石作为一种收藏品,同样会产生包浆。包浆亦可作为古石的鉴赏内容之一。

由上可见,石肤所含的石皮、肌理、包浆等是观赏石自然风化或人文把玩过程中的历史积淀。

第三,从赏石的文化传承看,我国新石器时期先民对雨花石类的欣赏,就包含有对其自然风化所产生石皮的关注。宋代杜绾《云林石谱》中,对石体表面状态就明确提出了“润”和“燥”的概念,而且做出等级划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石肤做以下定义:石肤是观赏石石体表面状况的总体表征,含有通常所说的石皮、包浆、肌理等意义。石肤是自然风化或人文把玩过程中的历史积淀,具有时间维度的特质。

观赏石二维平面赏析中自然要素的审美效用

视觉的艺术有两种形式:一是二维平面绘画的图像,二是三维立体雕塑的塑像。从二维平面赏析观赏石,不论其画面是由图纹石的纹理所形成,还是由矿物晶体的剖面、生物化石的凹凸、陨石的石肤所形成,应归于“图像”范畴,图纹石以纹成图的纹理中有相当多的因矿物组成的差异而显现。观赏石二维平面和三维平面赏析之间,有一种图纹与造型相契合的类型。至于此类归于图像还是塑像,则视其以何者为审美要旨。

1.图像的自然(形式)要素解析

形式美是指自然、社会和艺术中的各种感性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的有规律组合,所显示出来的审美特性。观赏石形式美的主要感性形式正是其自然要素的形态、质地、色泽、纹理、石肤;观赏石的形式美就是它的自然美。

对于图像而言,形态非常重要,其外廓应端庄,犹如画幅之完整,而非残卷。其观赏画面应平顺,亦如画幅之经装裱。若形态能约略外凸而显饱满,则更佳。

图像以纹构成,纹理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其形态有点纹、线纹和斑(面)纹。纹理从成因看,有色彩纹、凹凸纹和裂隙纹。点纹、线纹通常有疏密变化,斑纹通常以浓淡变化者为上。

图像中的色彩,有彩色系列的红、橙、黄、绿、青、紫等,有非彩色系列的黑、白、灰。色彩在画面中或为背景色,或为色彩纹。光泽是石面反光的情况,较强的反光不利于对图像的观赏,这与塑像有很大的区别。

质地和石肤是图像的基质,不透明的质地犹如画布,以其表面的肌理状况影响画面的质感;半透明、透明的质地则以其半透的“隐”和“显”,或以其全透的“三维”构像,直接影响画面的视觉感受。黄龙玉和海洋玉髓是典型的实例。

2.图像自然要素的综合效用

图像自然要素的综合审美效应主要表现图像的构图之美,即其形、质、色、纹、肤构成的画面符合形式美法则,亦笔者归纳而提出的“变化中的统一,统一中的变化”的法则。

画面的纹理、色彩须既有疏密、浓淡、虚实等对比变化,以显得灵动;又有均衡、主辅、协调的统一,而显得和谐。

3.图像的自然要素的美+奇

图像形、质、色、纹、肤综合的构图不但要“美”,而且要“奇”。

以上关于观赏石图像形式美的三个方面,在于观赏石二维平面上图像自然天成的客观属性和赏析者以绘画欣赏的主观需求相统一。

观赏石三维立体赏析中自然要素的审美效用

1.塑像的自然(形式)要素解析

三维造型的塑像不论其有多少变化,其基本的形式构成都是面、线和洞,这正如千变万化图像的基本形式构成为点、线、面(斑)一样。塑像基本构成的面有曲面和平面,曲面又分为向外突出的凸曲面和向内陷下的凹曲面。矿物晶体的结晶面多为平面,而造型石塑像的面中平面者不太多。

塑像的线是面与面相交的结果,称之为棱线。通常凸曲面之间相交的棱线是下陷的,显得内敛;而凹曲面相交的棱线是外向的,显得锋锐。也有面与面之间因平缓过度而棱线不明显,在转折处呈浑然一体状的。

关于塑像的孔洞,李渔在《闲情偶寄》居室部山石之五中说,“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常常给塑像带来灵动之趣。

造型石塑像自然之美除面、线、洞的几何构成外,还有质、色、纹的作用,若能与造型相辅相成则无异于锦上添花。在纹理和石肤方面,除色彩纹外,塑像细部凹凸纹理的变化,常能带来“皴皱”的美感。

2.塑像自然要素的综合效用

塑像的自然美,依然秉承“变化与统一”相协调的形式美法则。只有变化,则显杂乱;只有统一,难免单调。二者的辩证统一,或以统一为主,或以变化为主,但都要以气韵生动为要。塑像与图像的最大不同还在于目移景换和光影效应的特色。

塑像中除了那些近于旋转体的球、坛、瓶之类外,绝大多数塑像都会因观赏角度的改变而引起视觉形象的改变,目移景换是塑像审美欣赏的常态。

对于造型石而言,一石多看是较图纹石更常见的情形,也为造型石的欣赏带来了别样的魅力。除通常平视的角度外,我们还要关注造型石在仰视和俯视时的不同视觉效果。塑像的三维可观全在于光与影的作用,巧妙地利用光源的方向、强弱,以至颜色,将摄影艺术与赏石艺术相融汇,会获得塑像更多的审美感受。光斑是石体对光线的全反射,在图像赏析时因对画面的阻断作用而应尽力避免;然而,对于塑像来说,适度的光斑有时恰能增强其韵味。

3.塑像自然要素的美+奇

造型石的塑像与世间万物相对比,有具像、意象和抽象三大类别。由于塑像的三维特征,在具像上与塑像相区别的是塑像可以乱真,而图像只能是一幅有细节的绘画。

综上所述,理想的塑像,第一是四面可赏。塑像三维可观,但未必四面可赏。四面可赏或为单一塑像可以多角度去欣赏,或不同观赏面有不同的形像显示,即所谓一石几看。第二个是美奇共襄,不但要在面、线、洞的构成上变化与统一相协调,让观赏者感受到美,还要在形、质、色、纹的某方面或多方面非同一般的奇特、奇巧、奇拙。第三个是石肤要好。石肤细润的造型石无干涩感,与赏析者有亲和性。这对于造型石较之图纹石尤甚。

对观赏石自然美的再思考,既是出于对博大精深的中华赏石文化的当代传承,更是出于对当代丰富多彩赏石实践的理论探索。本文提出对观赏石自然美不但要从审美的空间维度,即二维的平面图像和三维的立体塑像上,还要从时间的维度上来探究。而时间的维度除了观赏石生成的地质年代外,与审美感觉更直接相关的是其表面状况综合的表征——石肤。

一抹浓艳——彩陶石

在对形、质、色、纹、肤等审美要素的鉴赏时,要从图像或塑像的审美效用出发,既做单一的、更要做综合的考察。其综合性对于图像集中表现在构图上,对于塑像集中表现在造型上,而“统一中的变化,变化中的统一”为其形式美的法则。

在形式美的前提下还要将既作为审美对象又作为收藏品的观赏石形、质、色、纹、肤的稀有性,亦即“奇”纳入到对观赏石自然美的审美之中,即“美+奇”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