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茶:品质卓越却稀缺,未来发展方向探讨

发表时间: 2024-03-29 09:32

海盐茶:品质卓越却稀缺,未来发展方向探讨

潮新闻 见习记者 许钟予 通讯员 徐愫妍 徐纯 周懿

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俗话说,“明前茶,贵如金。”眼下,又到春茶上市的时节。储蓄了一个冬天的天地精华,清润的春茶香气弥漫在海盐一座又一座山头,茶农们陆续开始采摘今年第一捧新茶。

秦山街道供图。

嘉兴受限于土壤的特殊性几乎不产茶叶,而仅有的茶园大都集中在了海盐。据《嘉兴年鉴(2023)》记载,嘉兴全市茶叶产值为535万元,均来自海盐县。目前,海盐县茶叶种植面积近1900亩,主要分布在澉浦镇(南北湖风景区)、通元镇、秦山街道,以龙井43、乌牛早、鸠坑等品种为主。

海盐主打的“小而美”,似乎也体现在了茶叶产业上。纵观茶叶市场,海盐的茶叶的体量并不大,但凭借着良好的口碑,海盐的茶叶一直在当地市场有着很高认可度。尽管如此,在外地知其名者却寥寥无几,市场局限无疑成为了海盐茶叶的困局……

海盐县茶文化源远流长,最早有记载文献可追溯至五代时,吴越王钱缪到金粟寺施茶;宋代《澈水志》也有海盐植茶的相关记载。历经千年的沉淀与发展,海盐茶叶有怎样的生存之道?在当下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海盐茶叶又将如何把握机遇,探索出属于自己的未来之路?

好山好水育好茶

匠心坚守传统手工炒茶技艺

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当魂。

作为一种高度依赖土壤、空气湿度、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农作物,茶叶品质取决于生态环境。近年来,海盐加强“美丽河湖”建设,成功创建8条省级美丽河湖,30条市级美丽河湖;海盐县千亩荡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连续四年获评优秀,南北湖成为嘉兴市唯一连续八年达到Ⅱ类水标准的水体……好山好水出好茶,对海盐县而言,当地茶叶的核心竞争力是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在制茶工艺上,海盐茶叶不断推陈出新。在吸取西湖龙井茶炒制方法的基础上,海盐茶叶又根据当地茶叶特性融入了独创之处,制茶全程主要由采摘、摊凉、杀青、回潮、辉锅、分筛等工序组成,由制茶师傅配合以“抖、带、搭、扣、拓、抓、拉、推、磨、压”十种主要手法进行炒制,并具体依鲜叶老嫩、含水量高低等情况灵活变换,一气呵成。

目前,海盐共有14间茶厂,后来由于手工炒制存在劳动强度大、炒制技术要求高、质量难以控制等弊端,大部分海盐茶厂选择逐步替换成机械化。这也是整一个茶产业的缩影,手工炒茶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然而,在海盐仍有这么一间茶厂在默默坚持,赋予了海盐茶叶匠心的灵魂,

见习记者 许钟予 摄。

走进海盐澉浦镇的保山义丰林场的制茶间,浓郁的茶香扑面而来。黑色的大铁锅内,茶叶跟随一双手灵活翻滚,香气由此而来。

“现在海盐只有我们还在坚持手工炒制,手工炒出来的茶叶喝起来更加香醇。”茶厂经营者陆爱良介绍道,而正在炒茶的正是他的妻子陶凤英。炒茶人的手,就是一副“温度计”,掌控着烹制出美味茶叶的火候。他们的品牌“绿里香”在海盐,也是靠份匠心吸引着稳定的客源。

见习记者 许钟予 摄。

在他的办公室里,墙上挂着的张张泛黄布尘的奖牌,也诉说着曾经的辉煌。2012年,陆爱良曾在在南北湖茶香文化节中获得炒茶能手金奖。“现在都没人手工炒茶了,年轻人也不愿意学,作为一名茶叶人,我不能让这项技艺失传。”手工炒茶面临着被高温烫伤的风险,很多人因此望而却步。

见习记者 许钟予 摄。

陆爱良陶凤英夫妇,用匠心独运的双手,承袭并捍卫着这一份古老的传统与精湛的技艺,为海盐茶叶注入了丰富的内涵与层次。

“低小散老”困难重重

共富工坊推动农民增收、集体增富

人口老龄化这个社会问题,同样也影响着海盐茶产业。

在海盐茶叶领域深耕多年的老人张明法回忆说:“过去,每到采茶季节,村里的年轻人都会回来帮忙。但现在,随着人口老龄化,年轻人越来越少,愿意从事采茶工作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事实上,海盐的茶产业困境并非个案。随着农村人口的老龄化,许多传统农业产业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但海盐茶产业所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于此。

见习记者 许钟予 摄。

首先,采茶人手短缺导致茶叶采摘不及时,影响了茶叶的品质和产量。许多茶园因为缺乏足够的采茶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茶叶老化,无法及时采摘。这不仅影响了茶叶的口感和营养价值,也直接影响了茶农的经济收入。

其次,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年轻人对农业产业的认知发生了改变。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城市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对农业产业的热情和兴趣逐渐减弱。这也导致了农业产业的人才流失和后继乏人。

为了解决这样的情况,海盐探寻了一种独特且创新的解决路径。

见习记者 许钟予 摄。

位于秦山街道黄家山景区内的丰山茶厂共富工坊内,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今年的春茶采摘工作。

“每年我都会来这里采摘茶叶。”村民周菊英是茶厂的一名熟练工,“手脚麻利的话一天能有100多元的收入呢,挺不错的。”每年共富工坊都会组织周边村民采摘茶叶,让赋闲在家的群众体会到“家门口就业致富”的幸福感。

目前茶厂主要生产龙井43号、乌牛早、银霜等5个品种的茶叶,茶园生产的高品质茶叶在市场上很走俏,多次荣获“嘉兴市农产品展销会优质产品奖”优质奖,逐渐打开市场知名度。

见习记者 许钟予 摄。

“今年茶园预计能达到50-60万产值。”丰山茶厂共富工坊的负责人万海良介绍道。

万海良作为丰山村里的农创客,每年可带动村集体增收40余万元。同时,他踊跃参与“共富工坊”建设,充分挖掘丰山资源、搭建共富桥梁,积极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低收入群体,定期召集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带领周边百余名农户种植、采摘、制作、销售茶叶,扩种面积达90余亩。

展望未来,共富农场有望成为海盐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文化和茶叶相碰撞

农文旅为茶产业注入新活力

随着农文旅的深度融合,海盐茶叶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新活力。

海盐秦山,又名秦驻山、秦望山、秦迳山。清《海盐县志》记载:“秦始皇东巡,曾登此山,以望东南,沿海长堤为秦始皇驰道。”秦山东、南、北三面临海,唯西面与陆地相连。其中,仙草峰盛产兰花,名“秦兰”。

在秦山社区的下家湾,这里产出着“秦兰山”牌茶叶,是海盐人们受欢迎的本地品牌,喝过“秦兰山”茶的人永远忘不了这带有“兰花清香”的茶香。

见习记者 许钟予 摄。

2023年10月,“盛世秦兰”农文旅项目在此地开工。通过引入精品兰苑,将茶文化与兰花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文旅品牌,不仅提升了海盐茶叶的品质和影响力,也为游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旅游体验。

除此之外,基地还会定期邀请专家给村民培训兰花种植专业知识,发展“秦兰”兰花的养殖,把“秦兰”兰花推向全国,增加当地村民的收入和秦山村的知名度。

“茶山是不可多得的研学基地,项目建设完成之后,青少年可以在茶叶采摘、茶叶炒制、以及茶艺等环节,学习到很多历史传承和文化遗产。”项目主理人许卫琴介绍道,项目预计今年暑期完工。

受访者供图。

同时,许卫琴和她的团队也深刻认识到秦山背后的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他们充分挖掘和利用了秦山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教育基地资源,将这些元素融入到农文旅项目中,让游客在品味海盐茶叶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秦山的历史文化和红色精神。

随着“盛世秦兰”农文旅项目的启动,海盐茶叶的魅力和影响力正逐步扩大,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海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供了新的载体。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