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男子巧妙藏私房钱,600年后被发现

发表时间: 2022-01-26 21:29

在如今社会,家庭成员在家中藏私房钱的现象,其实是尤为普遍的,而在这当中所涉及到的,除了家庭政治以外,还包括情感逻辑,以及权利逻辑之间的微妙关系等等。

在情感逻辑上,夫妻双方都希望能获得彼此之间的绝对信任,以及在感情上的和睦,而在权利逻辑上,家庭成员所追求的则是,个体对家庭财物的掌握程度,以及在这段关系中,能够拥有的自主、自由的程度。

但在中国古代,家庭财物通常被称为家产、祖产等,旨从父系单系传承下来的一种继承性质的财富,且那时的人们,对于这种家庭同居财产的使用,也有着“一钱尺帛,不入私房”的说法。

然而,因为一座明代罗汉首木雕的出现,让人们对于中国古代男子在家庭中地位,以及曾经的“私房钱”文化,都有了颠覆性的认识。

流落在外的明代木雕

2016年10月11日,澳大利亚慕世阁拍卖行的亚洲艺术主管雷·特里加斯基斯,正在对一尊罗汉首(达到涅槃境界的修行者)的木质雕像,进行着拍卖会开始前最后的常规仪器检查。

但当主管看到,木雕在扫描仪器上所显示出来的画面时,却突然不由自主得激动了起来。

主管发现,这尊罗汉首木雕的头部位置其实是空心的,且其中似乎还藏有着什么东西。

经过一系列的专业处理,主管和工作人员终于从木雕当中取出了一张,皱皱巴巴的纸,再打开仔细一看,发现这竟然是一张,有着600多年历史的中国明代钞票,也就是中国最早的印刷货币之一。

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随即主管连忙带人翻阅并询问着相关文献,以便能尽快确定下来这张纸币的价值。

对于明代纸币的形制,《明太祖实录》中曾有记载,其纸币的材料为桑穰,质地为青色,周边纹样为龙纹,纸币上方的横题端正中书“大明通行宝钞”6个字,且纸币中心的位置还印有“洪武三年”,以及3个官方红印,和代表纸币面值的钱贯串图案等。

据记载,其纸币的钱贯图案的下方,通常印有一段楷书文字,即“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贰佰伍十两,仍给犯人财产”等,而纵观这些特征,都与罗汉首木雕中所发现的纸币样式,如出一辙。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木制的佛教雕塑中发现古代钞票。”主管激动得说道,“当看到这张纸时我们都很惊讶,在我们翻译过纸上的文字,然后明白了它的价值后,我们也是特别的激动!”

据拍卖行的专家们分析,这个罗汉首木雕应该是被放置在家族祠堂,或是佛教寺庙中用来供奉的雕像,且被发现的明代纸币,应该是在木雕被制作出来的40-50年后,才放入其中的。

这座木雕的提供者,斯塔尔先生(Raphy Star)也在随后表示,这座木雕曾是他在1990年英国伦敦旅行时,从一位古董商人手中买下的,在这之前,他也不知道木雕中纸币的存在。

也就是说,这笔由明朝男子藏在木雕内的私房钱,在历时六百年的岁月,以及两位收藏家的转手厚,都没有被发现。

斯塔尔先生是一位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的,私人亚洲艺术品收藏家,他曾在环球旅行的35年间收集了许多珍贵的东方艺术品。

随后,斯塔尔先生将木雕与纸币作为了一个整体,在2016年12月,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Raphy Star亚洲艺术收藏拍卖会上,对木雕进行了拍卖,其标注的价格则是48,032 澳元(约218,685人民币)。

在各界媒体争相报道之下,人们也逐渐了解到,这个木雕大约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流失在海外的中国文物。

据亚洲艺术品专家关先生表示:“僧人或喇嘛有时会将经卷、舍利、谷物、香料,或是装饰用的宝石,放入佛教的鎏金青铜雕塑之中,但很明显,这个并不适用于我们这次的发现。”

并且,在这张明代纸币上印有的“壹贯”的字样,也就是价值1000个铜板或1两白银,是当时面值最高的纸币,因此专家们猜测,将纸币放进木雕中的人,很有可能是一位宗室贵族。

如此,人们也不禁开始怀疑和分析起来,难道这张藏在罗汉木雕中的,拥有着600多年的历史的明代纸币,曾是古代人家藏起来的私房钱吗?

大明通行宝钞

如若想要了解,为什么这张纸币会被藏入木雕之中,以及为什么这张纸币的收藏价值如此之高,那就势必先要来了解何为“大明通行宝钞”。

1374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解决市面上铜源紧张,所带来的铜钱供应困难,以及国家财政货币储备量较少等问题,设立了宝钞提举司,并颁布了立钞法,开始发行纸币,也就是“大明通行宝钞”。

大明通行宝钞一共分为6个面值,即一贯、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且在宝钞中间的部位,都印有相对应的钱贯串图案,而宝钞上面的文字,则是采用篆书与楷书2种文体撰写。

对于宝钞在市场当中所采用的发放形式,明朝政府提出了2种方法,即固定性财政支出和临时性财政支出,且需全面禁止市面上的金银货币交易,民众只能通过政府来交易金银和宝钞。

在固定性财政支出中主要包括,俸禄支出、盐户工本、军兵月盐3个大类,这也是明朝政府支出宝钞的常规方式,且除了常规性的财政支钞以外,大部分的大明宝钞还是以临时性财政支出的方式流入市场的。

在临时性财政支出当中,则主要包括,赏赐、赈济、政府物资采购、军事所需购买,以及粮草马匹等物资的配置等等,且临时性财政支出的名目普遍较为繁杂,且数量庞大。

在宝钞逐渐流通以后,为了鼓励民间对于宝钞的使用,政府进而颁布规定,即如继续使用金银来交易货物者,则需罚钞千贯,而如果在朝官员贪污、受银一两,则需要罚钞万贯,

另外,对于宝钞的币值问题,在宝钞刚刚发行时的1374年,一贯宝钞可换得米一石,在随后的1425年,则为五十贯宝钞可换得米一石,而到了1444年,其米价则上涨到了需要宝钞一百贯,才可换得米一石。

消失的明代纸币

明代时期的纸币其实有4个特点,即强制民间使用、全国通行、纸币铜钱兼用,以及以旧换新的纸币收兑方法。

然而,随着宝钞的发行与其支出数量的逐渐增多,其纸币的价值也就不可避免的,开始逐渐衰减,在1394年,宝钞的币值曾一度贬为,钞一贯换铜钱一百六十文,也就是最初宝钞发行时价值的六分之一。

明太祖为了维护宝钞的价值,也为了改善因过量流通的纸币,而迅速上涨的物价,随即便颁布了铜钱禁令,即不准人民再使用铜钱交易。

但因为民间私下里,仍然采取着金银交易的方式,导致其所颁布的铜钱禁令收效甚微,所以明太祖便更进一步,向民众重申了金银禁令,然而,却依旧没有改变宝钞持续的贬值。

1397年,迫于无奈,朝廷将宝钞的币值更定为钞三贯五百文值米一石,这使得市场上至此出现了“物重钞轻”的现象,以及严重的通货膨胀。

随后,朝廷也曾尝试采用,如提高财政税收回笼宝钞,以及放宽禁令等方法,想要来挽救宝钞的贬值趋势,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直至最后,因朝廷所颁布的,多项自相矛盾的政策,使得宝钞“愈更愈乱,愈禁愈疑”,且自1488年开始,宝钞就已经在市场交易中变得毫无意义。

到了明朝中叶后期,曾经辉煌一时的“大明通行宝钞”,便在无人使用了。

而对于罗汉首木雕中,藏有“大明通行宝钞”的原因,人们猜测应该有2点,即明代时期严苛的监察制度,以及中国古代的皇族宗室藏匿“私房钱”的传统。

明代的监察制度

相比元朝时期,明朝时期的监察制度要更为严密和成熟一些,其不仅将御史台改为了都察院,还设六科给事中,方便对六部进行监察。

为了保障社会的稳定性,也为了更好地维护君主的专制,明代时期的监察和管理制度,主要涉及到以下的3个方面。

其一,是对吏治贪污腐败的整顿。

因元末时期,吏治监察制度萎靡,导致官吏贪污腐败现象盛行,其社会民族之间逐渐出现阶级矛盾,最终使得元朝倾覆,因此,在明代初期,尽快建立新的政权,加强对吏治贪污的整顿,是监察的首要任务。

其二,是对权利运行的保障。

随着其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相对应的职务、官吏也都在不断的增多,为了保障、依赖,并限制文武百官的权力与职能,则就需要建立起一个,缜密的监察网络,来保障相关权力的运行。

其三,是对君主专制权利的加强。

为了更好的维护执政者的权力,明太祖朱元璋在即位后,便废除了丞相制度,解除了历代君权和相权之间的制衡和矛盾,同时也为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扫清了障碍。

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在明朝时期达到了顶峰,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置了完备的监察机构,即中央监察机构(都察院、六科给事中、通政使司),以及地方监察机构(提刑按察使司、巡按御史、督抚)。

就其监察的力度与效果来讲,在明朝前期,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在明朝前期,因为监察力度较大,其对于贪官污吏的惩罚制度也是极为严苛的,从中央到地方,每个大大小小的职位和关卡,都在严格监管并抑制着贪污之风。

如官员贪污的银两在60两以上,则会被直接判处死刑,且彼时的朝廷,是支持并鼓励官员们,对皇族宗室们的贪污行为进行密奏的。

明太祖朱元璋因出身寒微,所以更加能明白公正廉洁四个字,对于当官者的重要性。

其在执政期间还颁布了《大明律》作为明朝的基本法律,在《大明律》当中,则规定了许多有关贪官污吏的惩治条例。

另外,在官吏的选拔上,就明朝前期来讲,还是极为严苛的。

其主要是通过举荐、学校选拔,以及科举3种方式来选拔人才,且首先要考量的,便是候选者的德行,且明代朝堂中还设有国子监,即官员整体素质的培养之地。

然而,到了明朝后期,因社会风气萎靡,人们大多贪图享乐,崇尚奢侈和金钱,不再重视儒家教育思想,官场上贿赂贪污之风盛行,内阁大员则更是带头收敛财物,侵吞公款等。

《大诰》因其“刑罚残酷”,而在明朝中后期时被废除,官员们也逐渐不再遵守《大明律》中的条例,皇帝昏庸,宦官当道,朝廷党派林立,官僚之间相互勾结,致使统治者权力外泄,监察机制衰落,最终导致了明代的灭亡。

明代皇帝的“私房钱”

其实,就对于藏匿私房钱这件事来讲,并不是古代的官员们或是百姓们之间所独有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中国古代不管是其朝代的土地财产,还是宗室人臣,本质上都以形成了一体化,皆在执政者之手。

作为万人之上的君王们,本不该再有,类似日常开销不够,需要“偷藏私房钱”等类似的问题。

然而,事实却是,在清朝以前,大多数在位执政的皇帝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小金库”,且就钱财的数量上来讲,有的甚至比外朝的国库还要多。

如若究其原因,那便就要追溯到中国古代,国家财政系统的一个传统,即皇室与国家,2个财政系统是分开的。

且因为君王的一体化统治,所以也就不免会出现,有的君王偷偷窃取国库的钱财,并放到他自己的小金库当中。

除了君王,还有宗室,中国古代的皇族宗室是一个不仅庞大,且必须要保证其利益的集体。

就明代皇室来讲,在明代初期,其皇族宗室的总人口只有几十个人,其禄米(古代用作俸禄的粟米)的数量则为1年万石左右,总体看起来也还算合理。

但随着朝代更替,到了万历时期,其皇室人口就已然达到了20万人,而这时的禄米数量,如嘉靖时期,仍然需要达到1年853万石左右。

在明代中后期,因贪污之风盛行,其监察的制度与权力也已然沦为了党派争斗的工具。

再加上高额的禄米数量,其所造成的影响便是,军饷无法发放、灾民无法救济、以及农民税收增加等等,一系列严重的国家财政安全问题,以及社会恶性循环的发展,便由此产生。

1644年,崇祯皇帝朱由检,曾在李自成带百万大军攻陷平阳并逼近北京时,拒绝拿出自己的私房钱来填补国库以充军饷,从而好调回驻守在关外的吴三桂来入关勤王。

据悉在当时,如若想要调关外的吴三桂入京,在其军饷方面,则需要花费大约100万两银子,而彼时的国库账面上只剩下不到40万两银子。

因此,朝臣们便反复恳请崇祯皇帝,希望能从他皇银内帑中拿出一部分来填补军饷,以保卫自己的国家。

然而,崇祯皇帝直到最后也不愿意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并无奈地对朝臣们表示:“内帑业已用尽。”

《甲申纪事》记载,李自成在攻占北京后,曾在崇祯皇帝的宫内,搜出“银尚存 3000 多万两,金150万两”,令人唏嘘不已。

到了清代时期,基于明代的教训,国家成立了内务府,将“皇室财政”充了公,与掌管“国家财政”的户部做了彻底的区分,并各自独立管理,欲从侧面吸收消化皇族宗室的财政。

但事实上,除宗室外,如若皇帝确实需要,则还是可以从户部支取银两用作日常开销,但通常,大部分清代的皇帝为了保证其勤俭仁君的形象,是不会主动向户部提出支取银两的要求。

总而言之,如若仔细了解过各个朝代,皇族宗室们藏匿“私房钱”的历史,也就不会对如今,罗汉木雕中所夹藏着的明代纸币,而感到好奇和不解了。

历史变迁下的风霜蚀刻

这世间所发生的许多事情,其实很多时候都并非偶然,被意外发现的明代纸币,其跨越了600多年历史风霜所给人们带来的,其实也是曾经所逝去的时代的缩影。

人们从这张“大明通行宝钞”上,看到了其自身曾经历过的的辉煌与落寞,也看到了其身处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进而可,明是非,了得失,最终才能砥砺前行,更好的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亦明.中国古代的皇帝如何攒“私房钱”[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1(11):74-75.

[2]周洁莹. 论明朝监察制度及其当代启示[D].广西师范大学,2020.DOI:10.27036/d.cnki.ggxsu.2020.000144.

[3]赖宋存. 大明宝钞与明代财政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DOI:10.27178/d.cnki.gjxsu.2019.000246.

[4]邢朝国.婚姻稳定、家庭经济控制与私房钱--一项家庭隐性财产的人类学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02):99-110.

[5] CNN STYLE. Historic banknote found inside ancient Chinese sculpture[EB/OL]. 12/12/2016[22/0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