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荷共生:奇奇奇的奇妙现象!

发表时间: 2016-10-20 13:36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单讲山西境内,秦岭山结,往东西走向蜿蜒崎岖伸出两条山脉。南曰伏牛,北曰熊耳,延入河南到豫西栾川县境。东、西纵横、南北并列,形成南北二川。西有熊耳山支脉抱犊山横亘,形成南北走势的淯河过境川谷。中有熊耳山支脉垩羽岭自西向东斜向穿插,形成南伊河、北小河的过境川谷。伊河源自陶湾镇三合村闷顿岭(古称蔓渠山)至潭头镇汤营村出境,县内流程113公里。小河(古称庸水)乃伊河北川最大支流,源自白土镇铁岭村,经狮子庙、秋扒乡至潭头镇断滩村注入伊河,流程44公里。所经各乡镇地段的熊耳山上产有梅花石和荷花石。

梅荷共生结连理(全图)

古籍之中,真正酷似梅荷之石实属罕见。笔者曾遍查山东淄博奇石鉴赏大师陈东升先生所著《中华古代石谱·石文·石诗大观》,“石文”中惟称梅花石者:“廖无度《诗注云》莱州杜公桥,桥石黑,上有梅一枝,其色独白,雨后可鉴,为一令携去……”只有一枝,还是被一县令带走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紫逻山千里……其玉乡之玉散见梅花”。清初高步的《文石赋》言:“伊洛之地产奇石,孕秀含精,异砼砼之素质,仍磊磊以坚贞,体资若彩,肤泽而文;或如梅格传奇,或如松盖轮困……”极言梅格之奇,梅品之高。其产地隶属洛阳、嵩县。而今栾川县境内的潭头、秋扒两乡镇所在的熊耳山、小河川在解放前就曾隶属于嵩县辖区。而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的梅花玉,乃至而后发现的荷花石早就在河洛地区久享盛名。原河南《石观》杂志所载禹本愚先生藏石《窈窕淑女》、李向远先生藏石《荷花》、崔行运先生藏石《荷香》堪称是“梅荷三绝”。实际上梅花石与荷花石是共生体,有荷花就有梅花。栾川的潭头多以荷花石为主,到秋扒以梅花为主,也有似梅非梅,似荷非荷之石。本人藏有一石上边为梅花,下边为荷花。而且石质也分为上下不同两种颜色,中间为过渡色,足以证明梅花和荷花是共生体。梅花和荷花本不属一科,一个是木本,一个是草本,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世上有的,石上也有,令人叫绝的是梅荷共生结连理,大自然的神奇让人无不感之兴叹!

梅荷共生左图:梅香迎佳丽(石头底色为黑青色)

梅荷共生右图:荷塘春满园(石头底色为红褐色)

梅花石、荷花石,出露地层约为中元古界熊耳群下组火岩系列。其岩性为中基变蚀杏仁状喷发式玄武安山岩结构层,距今约有1—6亿年。其杏仁状矿物质岩体中含有诸多色素的石英、盐类、蛋白石、红泥石、绿帘石、钒云母、孔雀石、赤铁、菱锰、菱锌等矿物石素和矿离子成分,在火山岩浆热液活动中硅质和长石质岩浆充填于安山岩气孔和缝隙发生交融变蚀过程中产生极其复杂的地质、化学作用。各种矿物质随其所含矿物成分之不同,色素之不同,石质成因之不同,色调穿插搭配,极易形成荷、梅石之红花、白花、绿叶、枝、干等精美绝伦的岩石图案,或人体、或物象反映给人们视觉观感的是一种绝无仅有的艺术享受。大凡奇、美之石的形成也不外于火熔、气聚、水蚀、土渍而已。

梅荷共生:梅

荷塘情趣

近年来,在潭头、秋扒一带发现梅花石、荷花石的矿层矿线,尤以荷花石为优。其表面呈天青色,质细腻而坚脆,硬度摩氏6.5-7度,乃火山喷发岩类。石中多嵌以石英、蛋白石、方解石、绿帘、菱锰、云母、孔雀石颗粒,形成长、圆形散点,状似花蕾、花辫。更有连以墨绿色的叶片和淡绿的枝、干,五彩缤纷,竟与梅苑、荷池之花毫无二致,极易使人入目赏心。难怪那么多外来石商或偶见大型个体花石或一见采下的毛石就趋之若鹜,喜不自胜。等不及破解加工就整吨、整车地拉往江南漠北去了。当地人一看如此来头,也就纷纷搭帮结伙,集资开发,就地开采,就地组建锯解等场坊,仅在栾川潭头、秋扒就有多处。所得批量产品常被争购一空。其中,荷花石更是抢手。以其厚重的墨绿叶片,挺拔的枝干,绚丽的花蕾、花瓣,更显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婷婷玉姿。其品位之高雅、端庄更是卓尔不群、出类拔萃。这就益发引起石界的关注、石友的青睐、石商的追捧、价格的飙升,前景无可估量。

王延生,男,汉族,1953年出生于河南省栾川县,本科学历。现任中国观赏石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观赏石协会副会长、国家观赏石一级鉴评师、国家观赏石中级价格评估师。

自1999年以来,共收藏各类观赏石达2万余方,石种有黄蜡玉、伊源玉、河洛玉、荷花石、梅花石等30多个品种。

近年来,王延生除自己发展观赏石外,还积极主动结合栾川观赏石资源的实际,言传身教引导广大赏石爱好者加强理论研究和学习,把观赏石事业引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道路。在推动观赏石事业发展中,他不辞辛劳,乐于奉献,积极倡导文化引领、规模推动、抢抓机遇、服务经济理念,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宣传赏石文化,助推赏石事业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并创建了“中国观赏石之乡”。本人也被誉为“推动中原观赏石文化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中原藏石名家”。

—全文结束—

本文作者:王延生

《石界》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