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羡鸳鸯不羡仙?揭秘中国爱情文化中的误解

发表时间: 2021-08-20 20:08

只羡鸳鸯不羡仙?揭秘中国爱情文化中的误解

七月初七,鹊桥相连,织女和牛郎终于又结束了一年的异地,匆匆见上半日后,又将再次分别,等待下一个七夕。这对苦命夫妻的爱情故事实在太过凄美,难怪大家总说:“只羡鸳鸯不羡仙”,神仙又如何,人在俗世,最令人艳羡的当然是拥有一段如鸳鸯般相亲相爱,忠贞一生的爱情。

在中国文化中,鸳鸯自古都是爱情之鸟,承载着人们爱情美满的理想。鸳鸯羽毛艳丽,姿态优雅,在池中游动便是一景。更别说一对鸳鸯相依相偎,雌雄交颈,成双戏水的美好画面,这在人们眼中,无不是鸳鸯“夫妇”恩爱的体现。

……

以上。

只存在大家的臆想中,现实是“止则相耦,飞则为双”的鸳鸯爱情故事和牛郎织女奔现一样只持续了一段短短的时光。

除了在文学上备受追崇,鸳鸯作为爱情鸟的象征,形象广泛出现在艺术和民俗之中。虽然在科学认知中闹了一个乌龙,但作为爱情理想的载体,鸳鸯形象承载着人们对于夫妻恩爱、甜蜜美满的希冀与祝愿。

不过,仅凭肉眼很难去分辨鸳鸯A、鸳鸯B、鸳鸯C……所以当看到一池子相似的鸳鸯各自成对,自然也能理解古人为什么会对鸳鸯产生出浪漫的误会,从而建立出一个饱含爱意的文学意象。

《孔雀东南飞》:“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这对苦命但缠绵的鸳鸯便是为爱殉情的焦仲卿和刘兰芝;南北朝时期,有《鸳鸯赋》行世;就连实现李白也在《白纻辞》里感叹:“愿作天池双鸳鸯,一朝飞去青云上”;

最令世人所熟悉的俗语“只羡鸳鸯不羡仙”则来自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除了在文学上备受追崇,鸳鸯作为爱情鸟的象征,形象广泛出现在艺术和民俗之中。虽然在科学认知中闹了一个乌龙,但作为爱情理想的载体,鸳鸯形象承载着人们对于夫妻恩爱、甜蜜美满的希冀与祝愿。

在艺术体现上,除了文学,鸳鸯还常见于画卷之中。而在各式器物中,我们更多的是能在瓷器上找到鸳鸯的身影。

图轴

明 陈洪绶 荷花鸳鸯图 故宫博物院

《花石鸳鸯图轴》明 吕棠绘 故宫博物院

莲叶的婀娜多姿、荷花的亭亭玉立,与古石的瘦硬层叠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在画家的笔下却被结合得十分自然。在空灵润泽的水面一角,一对鸳鸯相伴而游,给画面平添了几许生机与意趣,又似在享受宁静的惬意。

清 沈铨 荷塘鸳鸯图 安徽博物院

《荷塘鸳鸯图》纵233厘米,横132.8厘米。绘春夏池塘美景,荷叶茂盛如幂,拥着荷花,绿粉相间,老嫩枯荣,随风飞舞。映日照水,拍瓣生香,河面浮萍飘移,随波逐流。空中喜鹊栖翔飞落,互为唱和。水中一对鸳鸯两两相望,窃窃私语,在花间叶下倘佯,宛若进行着一场夏日约会。

《花石鸳鸯图轴》明 吕棠绘 故宫博物院

《花石鸳鸯图》轴,明,吕棠绘,绢本,设色,纵136.5厘米,横53.2厘米。无款署,钤“竹村”、“吕氏怀芳”。此幅图追随吕纪粗笔花鸟风格绘制。山石用宋人“大斧劈”皴法,笔墨简练纯熟。以山花红叶点缀其间,色彩对比强烈。水边鸳鸯羽毛鲜艳,神态安详,使画面充满喜悦和平的气氛。

瓷器

鸳鸯也常被作为瓷器的装饰纹样,瓷器装饰中的鸳鸯总是成双成对出现,而且多与莲池相配,所以一般被称为“鸳鸯戏莲纹”、“鸳鸯卧莲纹”、“莲池鸳鸯纹”,用来象征美好的爱情。

早在宋代定窑、景德镇窑、磁州窑器物上普遍装饰鸳鸯纹。明、清两代的青花、五彩、斗彩瓷器上更是常见鸳鸯纹装饰,主要通过模印、刻划、彩绘等方式来表现。

[↓前方多图预警↓]

清 五彩鸳鸯戏莲图碗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

清 道光 斗彩鸳鸯卧莲图碗

清道光 斗彩荷塘鸳鸯墩式碗

清 乾隆斗彩莲池鸳鸯纹瓷碗

明 成化 斗彩莲池鸳鸯纹薄胎碗

明 宣德 斗彩鸳鸯缠枝莲图薄胎芒口大碗


奇珍


宋 透雕鸳鸯纹玉饰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青玉,一对两件。镂空雕刻,其上各刻一鸳鸯纹,两两相对,卧于花蕊之中,圆头,圆眼,尖喙,翅身上采用阴刻技法表示翅羽纹。玉磨制光润亮泽,刻工精细。宋代玉佩常见成对雕刻,两件鸳鸯纹玉饰对称装饰,美观精巧,富有情趣。

清 玛瑙卧莲鸳鸯 故宫博物院藏

玛瑙卧莲鸳鸯,清,高8.5厘米,长15.2厘米,宽10.7厘米。作品为白、褐双色玛瑙质。运用镂雕、巧作等技法将料中的白、褐两色分别进行圆雕,形成两只鸳鸯衔莲嬉戏的喜庆图案。下配荷叶形红木座。巧作,也称俏色,主要是利用材料本身的不同颜色进行加工。玉俏色最早见于商代,如安阳小屯商代遗址曾出土两件俏色玉龟。

安阳小屯商代遗址 俏色玉龟

唐代以后,特别是清代,巧作技艺更加成熟。由于玛瑙自身具有丰富的纹理和色彩,施以巧作,魅力更显独特,所以历代留下不少玛瑙巧作的作品,如唐代用缠丝玛瑙雕成的牛首杯、明代红白玛瑙李白像以及清代的本件作品,均展示了玛瑙俏色作品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唐鸳鸯莲瓣纹金碗共出土两件。一件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2克;一件高5.6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1克。两碗器壁捶作出上下两层向外凸鼓的莲花瓣纹,每层十片,上下轮廓相合,金碗外底有一只回首展翅、飞翔于花丛之中的鸳鸯。

自唐代以来,鸳鸯纹饰被广泛应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新婚夫妇结婚时都喜欢在衣服和被褥上绣上鸳鸯,寄寓白头偕老,永结同心。

与上述瓷碗提到的鸳鸯戏莲纹一样,鸳鸯与莲花同出,既寓意成双成对,又巧妙地象征着鸳鸯所处的水边环境(难道这就是鸳鸯戏水吗)。而“同心莲”与鸳鸯的不弃不离有着同样的寓意,两者共用表示着一种夫妻好和、永结同心和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这种将美好的寓意和民族的审美情趣融合在一起,赋予了唐代金银器装饰艺术特殊的魅力。

结语:虽然,将鸳鸯视作爱情鸟是古人在缺乏科学观察下产生的误会,但所形成的文化依旧是浪漫优美的。一生一世一双人,中国人自古以来忠诚、亲密、和谐的爱情观在对鸳鸯之美的刻画上得到了释放。只要二人真心相爱,鸳鸯的意象便是人们幸福的点缀。

关注@三毛游,听景点故事、了解更多艺术文化冷知识,三毛游a.p.p 6.0版本最近更新啦,解锁更多好玩功能。